临床叙事医学实践的思考

临床医学是一门典型的以实践为主导的学科,通过药物和手术解决疾病给身体带来的痛苦,甚至对生命的威胁。所以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学会看病,学会治病是每一位今后从事临床工作的人不可或缺的能力。记得在医学院求学时,整个课程的设置都是以疾病为中心,从基础课的药理学、病理学、免疫学、解剖学等,到临床课的物诊、系统内、外科以及各亚专科的学习,无不强调疾病的核心作用。医学因病而生,因病成长成了学医人异口同声的答案,也为医生们在往后的医学实践中不余遗力地求得医术上的精进增加了不可动摇的决心。没有动力。
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下来,我也学会了不少看病之法,也收获了不少治疗成功的病例。但更多的时候药到病除来的没有那么轻松,甚至在瞬息万变的疾病面前,诊病治病是如此艰难,如此不堪一击,最后以失败告终的病例不占少数。人面临死亡是绝对概率,谁也逃不掉。而疾病是导致死亡的罪魁祸首,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医疗与疾病的对决,笑到最后的是疾病。不否认高大上的医学技术可以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保证人类有更长的寿命和生活质量,可它只是与人的生物学特征达到的一种暂时的平衡,终究人还会走向死亡。所以作为医生要具备两个能力:其一是临床的思维能力,其二是对人性的反思能力。
前者考虑的对象是疾病,也就是刚才谈到的医生最初的看家本领,要想把病看好治好,就需要有扎实的临床思维能力,既会动手,更会用脑。许多时候看好病不是你掌握了多少技术,而是用临床思维指导技术什么时候用,该用不该用;而后者涉及的是在医疗实践中与其相关的所有的人如何和谐相处,无疑患病的人是主体,也包括家属、同事,还有自身等。人与病不一样,人有思想,有感情,人受情绪的调控。与人打交道,光用脑远远不够,还要有智慧,就是知识的更高层次,同时不能缺少情感,要情与智达到高度的统一。临床思维与医学的科学性密不可分,它有一定之规,讲起来头头是道,是医学最有理性的成分。这部分要按部就班的学习,一开始就不能走偏,选对了医院,挑对了老师是关键.
人性的反思是医学的人文,具有伦理性、情感性、独特性、不可复制性,可以说感性的成分胜过理性的成分。这部分与临床思维不同,它涉及的内容有些与人的天性有关,例如骨子里的善良,所以有些人会有先天的优势。在整个医疗实践中,临床思维有时不需要贯穿于医疗始终,如疾病的终末期,技术基本没有了用武之地;但人性的反思自始至终都不能离场,因为只要人的意识还在,思想就依然活跃,活着的意义,生命的价值都要值得关注。